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启动:信息化如何助力基层医疗“提效增能”?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数字化技术正在成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加速器,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山海阻隔,扎根于县乡之间。
2024年12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。2025年9月,国务院正式批复《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》,明确要求“强基层、固基础、保基本”,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。
这项工程旨在让群众获得公平可及、系统连续、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。到2027年,居民15分钟内可达最近医疗服务点;到2030年,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健全,数智化水平显著改善。
政策背景:强基工程的三重内涵
Part.1
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主要从基层、基础和基本三个方面进行谋划,强调“强基层、固基础、保基本”的内涵。
强基层意味着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,实现县域医疗卫生机构间服务和管理一体化运作。
固基础则关注硬件建设、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化支持三个重点,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。
保基本要求优化服务内容与质量,加强对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服务针对性。
信息化赋能:基层医疗的数字化变革
Part.2
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《方案》明确提出“提高县区医疗卫生数智化服务水平”的任务。
省级或地市级单位将统筹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,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、三级医疗机构电子病历、电子健康档案等互通共享。
方案还要求推进电子处方流转、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和预防接种信息跨地区共享,建立居民连续用药记录管理机制。
区域协同:资源共享与结果互认
Part.3
信息化助力基层医疗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区域协同资源共享。《方案》鼓励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内涵建设,推广“分布式检查、集中式诊断”模式。
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,将推进医学影像、心电诊断、医学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建设。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完成检查,上级医院专家进行远程诊断,结果在机构间互认。
广东省在强基工程建设中,重点支持县域医共体资源共享中心和中心药房建设,大力推进“基层检查、上级诊断、结果互认”。
数据驱动:从医疗到健康的全程管理
Part.4
信息化让基层医疗从“被动接诊”转向“主动服务”。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建立了居民健康数据动态监测系统,对慢性病患者实行“蓝、黄、红三色监管”制度。
蓝色标记人群季度一次、黄色人群每月一次、红色人群每周一次健康智能监测,发现指标异常及时预警、上门探视、应急处置。
这种数据驱动的健康管理方式,基本实现了“小病不出村、慢病勤随访、健康有保障”的基层医疗服务目标。
智慧服务:改善群众就医体验
Part.5
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就医体验。在调研中发现,智慧药房、床旁结算、AI辅助诊断等应用正在让就医更便捷。
自助服务区让患者可以通过手机预约挂号,节省排队时间;使用手机自助办理出入院手续并实现结算;临床实现AI智能医疗质量控制。
“智慧医院建设,技术是基础,群众体验才是核心”。
人才培训:数字技术提升医技水平
Part.6
信息化还成为基层医护人员能力提升的有效工具。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深耕“名医带名科”战略,支持县中医院与多家三甲医院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。
由知名专家组成讲师团,通过“理论精讲+实操演示”的模式,将前沿技术与临床经验精准传递给基层医师。
针对基层中医技术薄弱痛点,构建“传统中医+现代技术”教学体系,组织专家提供中医正骨适宜技术创新应用等临床教学指导。
创新模式:零成本建设智慧医院
Part.7
面对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困境,湖南省探索出了“零成本建设智慧医院”新模式。
传统智慧医院建设除软件的直接采购成本7500万元左右外,每年还需支付升级改造费、维保费等数百万元。
而新模式下,通过联合医疗软件头部企业、央企通信商、慈善公益组织及本地信息化企业成立区域智慧医融体联盟,整合软件、硬件、资金、技术资源,实现软件采购零投入,迭代升级零投入。
未来展望:AI赋能基层医疗发展
Part.8
未来,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赋能基层医疗发展。计划联合人工智能领军企业,共同打造区域医疗AI协同创新平台。
该平台将实现智能辅助诊断决策、电子病历智能书写、AI质控、合理用药与处方审核、远程会诊与分级诊疗支持等功能。
通过AI赋能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,基层医院将能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服务,缓解医疗资源不均的难题。
基层医疗机构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
通过县域医共体资源共享中心,未来将实现“基层检查、上级诊断、结果互认”的便捷服务模式。5G和AI技术将继续深入融合,推动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、智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应用全面普及,让居民健康真正实现“云守护”。
数字赋能基层医疗,不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一场关乎公平与质量的医疗革命。